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删除第六条第二款的理解
2017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10月1日施行。其中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出删去第六条第二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的修改。
近期,我厅接到大量咨询,询问是否10月1日以后,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本不再需要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对此,我们的理解是:虽然新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取消了对环评编制单位环评资质的要求,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十九条“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的规定仍然有效。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或释法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本仍然需要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
接下来就看九月底十月初环评法是否修订或释法或出台其他过渡性文件?如果九月底十月初环评法也删除环评资质的有关规定或国家出台其他过渡性文件,十一后,环评或将真的不需要资质,就像现在的可研等咨询报告一样,企业可以自主编制。否则,环评仍然需要资质。但根据环保部官网如下消息,应该不会这么快就不需要资质,毕竟,首次申请资质的公示要到2017年10月11日呢。请各位建设单位朋友知悉。
环境保护部关于2017年9月18日—9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申请受理情况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有关规定,2017年9月18日—9月22日期间,我部共受理12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现将受理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9月22日-2017年10月11日(10个工作日)。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综合处
联系电话:010-66556045(行政审批大厅),010-66556428(兼传真)
传 真:010-66556428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邮 编:100035
关于不再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公告
《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经2017年6月21日国务院第17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第十七条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取消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行政许可事项,改为建设单位自行验收。
为了确保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施主体的平稳过渡,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及我局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时限情况,现将相关事项公告如下:
2017年9月14日起,我局将不再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行政许可事项。需要进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建设单位可参照环保部《关于规范建设单位自主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的文件要求,先行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2017年10月1日起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自主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9月14日前我局已受理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9月18日前全部完成竣工环保验收现场会,建设单位应于9月25日前完成整改并上报符合要求的验收整改材料。不符合验收条件的或整改逾期未完成的建设项目,我局将予以退回,不再受理。2017年10月1日起,我局将取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行政许可的所有相关工作事项。
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规范建设单位自主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环办环评函[2017]1235号
关于规范建设单位自主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新修改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取消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行政许可,改为建设单位自主验收,进一步强化了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三同时”主体责任。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单位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验收内容不缺项,验收标准不降低,验收结果全公开。为规范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验收的程序和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技术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审批决定等要求,如实查验、监测、记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同时还应如实记载其他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三同时”落实情况,编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验收报告编制人员对其编制的验收报告结论终身负责,不得弄虚作假。
环境保护设施是指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等。
二、验收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组织成立验收工作组。验收工作组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机构、验收报告编制机构等单位代表和专业技术专家组成。
验收工作组应当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审批决定等要求对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形成验收意见。验收意见应当包括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工程变更情况,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环境保护设施调试效果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验收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结论和后续要求。验收工作组现场检查可以参照我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检查及审查要点的通知》(环办〔2015〕113号)执行。
建设单位应当对验收工作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合格后方可出具验收合格的意见。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后,其主体工程才可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三、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一)未经批准擅自发生重大变动的;
(二)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审批决定要求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
(三)建设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的;
(四)验收报告不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的;
(五)存在其他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等情形的。
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后6个月内完成。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需要调试的,验收可适当延期,但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
五、除按照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建设单位应当在出具验收合格的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依法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和验收意见,公开的期限不得少于1个月。公开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建设单位应当登陆全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平台(注:该平台目前正在建设),填报相关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六、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当列明分期的建设内容,明确相应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据此开展分期验收,不得任意拆分项目。
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要充分依托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平台,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方式,同时结合违规项目定点检查,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落实情况、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情况进行监督性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将建设项目有关环境违法信息及时记入诚信档案。
八、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建设项目已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建设单位未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的,应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的规定予以处罚。
九、相关地方政府或部门承诺负责实施的与项目建设配套的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功能置换、区域污染物削减、产能替代等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由该地方政府或部门确保其在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前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部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并承担法律责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应当如实记载前述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实施情况。
前述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未实施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采取约谈、区域限批、综合督查等方式督促相关政府或部门抓紧实施。
十、本通知自2017年X月X日起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13号)和《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发〔2009〕150号)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